30 11
  欧洲的华人正在谱写一部21世纪的传奇。今天居住在欧洲的华人已经超过200万,这支来自亚洲的大军,到欧洲城市去寻找新的商机,从开始的开餐馆,到创造自己的品牌,在世界各地展示华人的聪明才智。香港《亚洲周刊》对此做了专题采访,文章摘要如下: 欧洲华人超过200万

  这支从亚洲出发的大军,凭借中国大陆开放的人口政策,以及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崛起,加上物流全球通、欧盟无国界等等优厚条件,在欧洲纵横商场,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。

  法国学者皮埃尔将海外华人世界称之为“中华帝国”。据他统计,到2007年光是法国就有100万华人,其中包含难以计算的非法居留者。如此推算,欧洲华人总数应超过200万。如果说,以往到欧洲做生意的绝大部分是温州人,那么,今天飘洋过海的也包括不少东北人、山东人、北京人、天津人……走在巴黎第十三区,到处可见港式烧鸭,数十年来,老华侨在欧洲打造了一个个的中国城——唐人街风格的中国城。近年来,欧洲华人出现了新的面貌,他们打造的不再仅仅是中国城,而是有地域特色的“温州村”。法国社会学者白夏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温州移民问题,他说巴黎十九区有个“温州村”,多数为丽岙人,镇上除了老小,几乎全部到了法国,居然能将一个村镇“搬到”巴黎!温州人的集体性与乡亲家族的关系网确实绵密。从事装修业的张先生在法国居留了近十年,1997年,法国联合左派执政后,因“身份合法化”政策取得居留权。此后,张先生七兄妹及妻子,还有妻家的兄弟姐妹们,也陆续到了法国。张先生的妹妹在巴黎十一区经营成衣批发,其他兄弟也开店当了老板。温州人似乎个个立志当老板,一旦有了居留权,就迫不及待开店当老板,开不了服装店就改卖皮包、百货,或开起餐厅外卖店。若在巴黎附近开店成本提高,就往其他省份走,短短几年,他们在法国各地的商业中心开起多家皮包店、快餐店和百货店。

  巴黎是中国移民踏上欧洲大陆第一个驿站。尔后,中国移民如种子四处飘散,哪里有生机、有商机,便往哪里去,落地开花。除了法国各地,《亚洲周刊》记者走访的意大利普拉多、米兰,葡萄牙的波尔图等城市,也遇到不少从巴黎转出去的温州人,这就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一个特征:从中心点、大城市辐射至邻国、城郊、小城与乡镇。

 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多(Plato),是意大利传统的纺织工业城。十多年前,温州人将巴黎地下成衣厂的作业方式带到普拉多。商机带来人气,另一个温州村迅速兴起。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尔图(Porto)市郊的Vila De Conde,是一个新兴的批发大卖常3年前,那还是个印度人集中做买卖的地方。今天记者走访可见,站在大批发商场前的都是中国老板。经营服装批发多年的“巴黎服装公司”老板吴正光对《亚洲周刊》记者说:“这里部分老板以前在波尔图开店,但开店的利润有限,所以搬到Vila De Conde,干脆做起大批发。”在Vila De Conde的华人由于生意越做越大,与当地政府或其他商家的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加,于是一家由华人开设的法律顾问公司应运而生,已于今年初开张。半途出家、在欧洲20多年、熟悉葡语的“葡萄牙天寿法律事务所”老板王天寿说:“希望中国人能多了解葡萄牙法律,有了争议时,都有法可依。”

  在西班牙,记者也看到华商的威力。近年,华人在西班牙做得最出色的行业是制鞋与皮件业,这原是西班牙人的骄傲,却在短短几年内被温州移民占领。2003年,西班牙制鞋工会统计,从中国进口的皮鞋总数超过600万双,占了进口的一半,之后每年增长飞速。

  欧洲新华人根本无国界观念,或者可说颠覆国界定义,加上欧盟国家已取消陆路关卡,对“人走到哪里,生意做到哪里”的温州人来说,简直是开了一道方便大门。至于北欧国家,目前还是华人较少开发的地区,一则因北欧商贸结构不同,且目前尚毋须跑那么远发展,也许将来有一天时机到了,华人会从德国往北,先至丹麦,再往更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北上。 华人为主的电脑一条街

  传统观点认为,到欧洲的华人多以开餐馆为主,但今天,记者在欧洲不同城市看到,一些华人已顺势开发了自己的品牌,更有在资讯科技业中展现专长的,这就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二特征。

  记者采访的多个欧洲城市中,华人已经深入不同行业,并且取得不错成绩。像在巴黎十二区、里昂火车站附近,便有“电脑一条街”,主要由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人经营,凭借对电脑技术的熟悉,从中国进口资讯产品的管道与优惠价格,使他们在价格与维修服务上更具竞争力,因此打败法国同行,深深掳获巴黎人心。同样,巴黎北边郊区欧柏利威耶市(Aubervilier),也成为法国新兴的大批发市常浙江移民能够“平地起高楼”,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夏尚忠坦言“拜中国经济起飞之赐”,从玩具、成衣、建材、汽车零件至高科技产品,在中国可找到所有的商品。夏尚忠从事光学产品进口,“这种精密科技工业中国已经发达了,而我们又熟悉欧洲的物流通路,还有谁比我们更合适呢?”

  面对零售业日渐增加,少数早年经营百货零售业的老板,便转型投资大批发公司,放眼更大利润。除了葡萄牙波尔图这个大批发市场外,还有人不甘于纯作买卖,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,为转型升级迎接更大的挑战。以米兰市郊AB.M大批发公司老板毛爱彬为例,他们每年从义乌、广州与欧洲其他城市购入大量百货用品,请学艺术的华人女孩夏钒为这些价廉、“无个性”的产品重新设计外包装,印上自己的品牌标识。毛爱彬的概念提高了产品价值,已成功打进意大利本地的百货公司。他说:“我们在这里做生意,要了解意大利人的文化,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,才能生产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产品。”毛爱彬和太太夏丽敏联手经营的AB.M,今天已经是年营业额1000万欧元的大公司。巴黎第三区的黄老板,才35岁,便创立了高档皮包皮鞋品牌Kesslord,先在巴黎设计师聚集的马海区开专门店,建立创意设计形象后,巴黎时装界将Kesslord定义为高档品牌,黄老板夫妇顺利在老佛爷百货设立专柜,跻身名牌行列,如今产品销至欧洲各国,打破大家对温州人只看蝇头小利或只会做仿冒品的印象。 中文传媒在欧洲涌现

  今天部分欧洲华人除了在做生意方面走出新路外,一些中文传媒也在欧洲各大城市出现。这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三个特征。当华人群体在欧洲的影响越来越大时,需要媒介替他们发声,以及通过媒体加强与当地人的接触,甚至成为当地人认识新华人生活的桥梁。在巴黎、米兰、阿姆斯特丹、波尔图,记者走访了一些年轻媒体人。阿姆斯特丹的广播电台“城市之声”,已经办了10年以上,但由于近年华人人口急速增加,电台除了增加广播时间,最近开始摄录节目,以声音、影像,用英语向当地人介绍华人动态。然而,我们所见到的中文媒体,大部分尚不能发挥与当地直接交流的功能,目前意大利华文媒体的最大功能是:提供华侨当地资讯、国内新闻与抒发乡情,较用心的媒体提供适应当地规范的生活小百科,读者呢?或如米兰《欧洲侨报》总编辑吴杰说:“他们只喜欢暴力流血新闻。”中文媒体要融入当地社会,以宏观角度分析报道,而不仅站在华人角度看问题,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。但平心而论,短短几年的发展,已经奠定令人乐观的基矗

  巴黎的中文报纸历史悠久,《欧洲日报》创刊近30年,早期以印支半岛华侨为主要读者群,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增加后,又多了《欧洲时报》,之后还有《华商报》等,只要在华人区便能买到多份中文报纸。除了华人资讯外,以法国时事新闻与国际新闻为主,因此能满足读者对各种资讯的需求。此外,德国与英国近年中文媒体也蓬勃发展,华文读者遽增,使来自中国大陆的文化人找到发展空间,德国《华商报》即是好例子。

  巴黎陈氏兄弟公司经营进口与超市生意有成,目前极力扩展传媒领域,除了拥有长城平台发行14个华语电视台节目外,也向法国视讯委员会申请成立电台,希望能提供华人社会更多资讯,毕竟巴黎是欧洲华人的重镇,数十万甚至近百万人生活在那里,希望移民世世代代,都能用普通话彼此交谈,都能将他乡视为故乡。
丹宇电子 Email Homepage
December 8, 2007 22:35
慢慢地转型,走向高端,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.支持.
有机会也要多出去走走.
Pages: 1/1 First page 1 Final page
Add a comment
Emots
emot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emot
Enable HTML
Enable UBB
Enable Emots
Hidden
Remember
Nickname   Password   Optional
Site URI   Email   [Register]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浙ICP备2021000049号-1